半岛app事件

兵装集团分立落定!汽车央企重组掀开新篇章,长安 “独立” 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密码?_整合_新能源_车企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半岛app事件 > 新闻动态 > 兵装集团分立落定!汽车央企重组掀开新篇章,长安 “独立” 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密码?_整合_新能源_车企


兵装集团分立落定!汽车央企重组掀开新篇章,长安 “独立” 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密码?_整合_新能源_车企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4:44    点击次数:61

分立背后的战略逻辑:从 “合并猜想” 到 “专业化突围”

此次兵装集团的分立方案,展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。根据公告,分立后的汽车央企将直接承接长安汽车等核心资产,而原兵装集团则与兵器工业集团整合,强化军工主业。这一设计与国资委此前提出的 “突出主业、分类改革” 思路高度契合 ——2025 年 3 月,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电动汽车百人会明确表示,将通过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,集中资源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。

从财务数据看,这一调整具备现实基础。长安汽车 2024 年营收达 1597.33 亿元,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激增 52.8%,占总销量 27.4%,但深蓝、阿维塔等新能源品牌仍处于亏损状态。分立后,新央企可独立运作汽车业务,避免军工板块与民用业务的资源错配。而兵器工业集团作为老牌军工央企,2025 年启动总部机构改革,强调 “战略引领、流程管理”,整合兵装集团剩余资产后,将进一步强化国防科技核心竞争力。

东风 “缺席” 背后:传统车企转型的双重困境

与长安的 “分立突围” 形成对比,东风集团(00489.HK)在公告中明确 “暂不涉及相关重组”。这一表态背后,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矛盾:

展开剩余84%

财务压力与市场信心

东风集团 2024 年虽实现营收 1061.97 亿元、同比增长 6.86%,但港股股价在重组消息披露当日暴跌 13.03%,总市值仅 302.87 亿港元。市场对其依赖合资业务(2024 年自主品牌销量占比 55%)、新能源转型滞后的担忧依然存在。

内部整合的紧迫性

东风商用车 2024 年收入下滑 4.7%,而岚图、纳米等高端新能源车型尚未形成规模效应。相比之下,吉利、上汽等车企已通过品牌合并、研发整合实现降本增效(如吉利 “一个吉利” 战略)。东风若要参与下一轮重组,需先完成内部资源优化。

行业变局:从 “多生孩子好打架” 到 “五指成拳”

2025 年的汽车行业,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 “组织革命”。除央企重组外,吉利、上汽、广汽等车企均启动内部整合:吉利将几何、极氪等品牌合并,上汽推动荣威与飞凡融合,广汽整合自主品牌营销体系

技术竞争的规模化要求

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呈指数级增长。长安汽车 2024 年研发费用超 80 亿元,但深蓝、阿维塔仍亏损超 55 亿元。通过整合,车企可避免重复投入,如上汽将智己、飞凡研发并入总院,降低开发成本约 30%。吉利汽车通过整合极氪、领克等品牌,实现研发层面数以 10 亿元的节省、采购层面节省几十亿元的目标,管理费用与营销费用双下降。这种规模化效应不仅体现在成本控制上,更体现在技术突破的协同性 —— 例如吉利 GEA 全球新能源架构和 SEA 浩瀚架构可共享 70% 以上零部件,研发效率提升 30%。

案例延伸:蔚来将乐道、萤火虫子品牌整合进入蔚来体系,集中资源冲击 2025 年四季度盈利目标;广汽集团将传祺、埃安、昊铂三大品牌的营销权收归中枢统一调度,撤销冗余部门,实现流程精简与成本优化。这些举措均指向同一目标:通过资源聚合突破技术壁垒,应对新能源研发的 “烧钱游戏”。

政策驱动的产业升级

国资委对一汽、东风、长安新能源业务的单独考核,以及 “双积分” 政策的持续收紧,倒逼车企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。2025 年 “双积分” 政策调整后,单车积分计算方法进一步下调,同时建立积分池制度调节市场供需,迫使车企通过规模化生产提升新能源积分效率。国资委明确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,提高产业集中度,集中研发、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。例如,兵器工业集团在分立后启动上市公司增持计划,明确 “加快并购重组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”,正是对政策导向的响应。

政策逻辑:国资委对央企新能源业务的考核重点从短期盈利转向技术攻关、产品开发和市场占有率提升,允许战略投入期的经营性亏损。这种 “容错机制” 为车企提供了转型空间,例如长安汽车 2025 年规划推出 10 款新能源车,目标新能源销量占比提升至 33%。

行业整合的深层逻辑与全球参照

从全球经验看,汽车产业整合是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。欧洲通过大众、戴姆勒等五大集团构筑技术壁垒,美国 “底特律三巨头” 凭借规模效应主导市场,日本政府推动丰田、日产整合 30 余家企业形成集约化格局。中国汽车产业正从 “百舸争流” 迈向 “七雄争霸”:盘古智库预测,未来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,资源向头部聚拢,形成 2+5 的梯队格局(如比亚迪、吉利为核心,叠加通过重组形成的五大主力集团)。

本土实践:吉利 “一个吉利” 战略、上汽 “大乘用车板块”、广汽 “番禺行动” 等案例,均体现了从 “多品牌扩张” 到 “专业化整合” 的转型。例如,吉利通过合并几何、极氪等品牌,实现研发、供应链、渠道的全面协同,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 135%,毛利率提升至 15.8%。这种整合不仅提升效率,更强化了全球化竞争力 —— 吉利海外出口量 2025 年一季度达 9 万辆,覆盖 86 个国家。

未来挑战与产业重构

整合并非一帆风顺。品牌定位重叠、管理层级差异、技术路线协同等问题仍需磨合。例如,吉利在整合极氪与领克时,面临员工激励机制差异导致的利益博弈。此外,行业整合需平衡规模效应与创新活力 —— 罗兰贝格指出,未来竞争将围绕 “技术模块化” 能力展开,企业需通过平台化架构适配不同区域标准,同时保持敏捷的市场响应。

技术竞争的规模化要求

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呈指数级增长。长安汽车 2024 年研发费用超 80 亿元,但深蓝、阿维塔仍亏损超 55 亿元。通过整合,车企可避免重复投入,如上汽将智己、飞凡研发并入总院,降低开发成本约 30%。

政策驱动的产业升级

国资委对一汽、东风、长安新能源业务的单独考核,以及 “双积分” 政策的持续收紧,倒逼车企集中资源突破核心技术。兵器工业集团在分立后启动上市公司增持计划,明确 “加快并购重组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”,正是对政策导向的响应。

未来展望:整合后的 “化学反应” 值得期待

对于长安汽车而言,分立意味着更大的自主权。新央企可独立对接资本市场,加速新能源车型投放(如 2025 年规划推出 10 款新能源车),同时借助兵器工业集团的军工技术(如智能驾驶、轻量化材料)提升产品竞争力。而兵器工业集团通过整合兵装剩余资产,有望打造 “军工 + 汽车” 的协同平台,例如将坦克装甲技术应用于商用车底盘,或推动车路协同系统与国防通信技术的融合。

对行业而言,此次分立标志着汽车央企重组从 “规模扩张” 转向 “质量提升”。正如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所言,国有汽车企业需 “随时代浪潮变革”,而专业化整合正是破局关键。未来,随着东风等车企完成内部改革,更大规模的跨集团重组或将上演,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将由此重塑。

兵装集团的分立,是中国汽车央企改革的重要里程碑。它既回应了市场对 “大而不强” 的质疑,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—— 通过专业化整合,将资源集中到新能源、智能网联等战略高地,最终实现从 “跟跑” 到 “领跑” 的跨越。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企业命运,更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。让我们拭目以待,见证中国汽车工业的 “破茧重生”。

(触手可及的全球并购投资交易资讯管家)

今日头条资讯

资讯 · 独家情报

无限制查看所有资讯和独家情报

定制化内容 · 资讯

独家定制 · 优质项目

按照需求,一对一定制优质项目



Powered by 半岛app事件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